野史百科-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

热门搜索: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

古人社交用什么代替名片?

位置:首页  »  野史密闻  »  古人社交用什么代替名片?
日期:2023-04-03 16:24热度:加载中...

古人社交用什么代替名片?

在现代正规社交场合,名片同样还是非常重要的个人身份信息,因为你想让对方记住你的话,名片是必不可少的。那古人社交的时候是用什么替代名片的呢?感觉在古代可能社交的场合会更多,因为也没有电话和网络,大家只能通过线下的方式相互认识,所以要让对方知道你、了解你,就必须要有一份你自己的个人信息交给对方。古人也不傻,早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介绍自己,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。

古人社交用什么代替名片?

对于名片,做销售的同志肯定不会陌生,基本是必备的,尤其是社交工具还没这么发达的时候,轻轻的一声“这是我的名片。”顿时觉得自己特有面子、优雅,因为名片一般为成功人士所有。

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,名片的普及程度也提高了。现代的名片一般用于商业交往,上面标注自己的姓名、联系方式、公司职位等。简单来说,名片是一种交往工具,一种快捷的自我介绍方式。现代社会名片这么普及,那么古代的人会不会也有名片?答案是有的。

现代的名片都是印制的,一个长方形硬纸块,非常轻便。我国古代名片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,但那时没有纸张,可没有现在的那么方便,材质一般为木块或竹块,块头也大得多,也不叫做名片,称为“谒”,叫法之所以那么奇特,与先秦时期政府机构设有“谒者”的官员有关,侍奉国君左右专门掌管传达等事务。

古人社交用什么代替名片?

秦国统一后,各朝基本都设有“谒者”或类似的官职,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,一些达官贵人也设立有专门负责接待客人的“谒者”,通俗点来说应该是“通仆”,因为他们不是一种官职,根据主人的意思来反馈信息给来访者,工作内容大概和今天的秘书相似。后来为了方便,出现了“谒”,上面写有自己的信息,求见原因,直接投递到对方府上,不再需要专人负责来访者,大大节省了人力和财力。

秦汉时期古代社会等级森严,“谒”为达官贵人所用,不被平民百姓所触及,但也有例外,这个例外就是汉高祖刘邦,在秦朝当亭长时,有一回县令宴请各界有名人士,并规定没有钱的只能在大堂外,“地痞”出身的刘邦看到这种场面,自然想掺和一下,没有钱怎么办,他递了一个“谒”,并附上贺钱三万,实际上他一分钱都没有,这一大胆举动震惊了宴上的吕公,为日后吕雉嫁给刘邦埋下了伏笔,看来成大事者脸皮要够厚,不拘小节,无疑刘邦都拥有了这些特点。

到了东汉时期,“谒”易名“刺”,随着纸张的发明,“名刺”也改用纸张,纸张的发明也促进了“刺”的使用,不再像秦汉时期有那么多等级限制,东汉时期的“刺”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了,据记载东汉名士郭泰经常收到名片,夸张到用车来装,汉末狂士祢衡也有很多名片,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的不是别人投的,而是自己做的,投不出去,以至于“刺”上的字都磨没了。

古人社交用什么代替名片?

东汉到唐宋时期,名片不再叫“刺”,而是称“门状”,唐宋时期科举盛行,这给底层百姓进入上层社会提供了渠道,每次科举考完试后,不能像今天一样高考完了就可以完全放松了,这些新科进士,寒门书生还得四处拜访达官贵人,期望得到赏识以及提携,为自己以后政治前途铺一下路,要见到这些名门贵族先得投“门状”,看主人是否接见。

古代“名片”与“名”字沾上边是在明朝,称“名帖”,在明朝,读书仍是唯一的出路,所以识字的人在明朝相比其它朝代有所增加,也比较讲规矩,学生见老师,小官见大官都要递上“名帖”。“名帖”上的字要大,以表示自己的谦恭,如果太小则被视为傲慢,且要写满整个门贴,明朝“名帖”大小约为长七寸,宽三寸。“名帖”直到清末民初才称“名片”,趋向于了小型化,尤其是在官场,“名片”大小来显示地位,官大的名片小,官小的名片大。

古代名片除了各时期的称呼不同,内容和规矩和今天也有一些的差别。身份和地位相近的人,名片上一般写官职、郡里、姓名,在一些不是很庄重的场合,还可以只写姓名。下级拜见上级,内容多为谦恭之词,如“某谨上,谒某官,某月日”,或“某谨祗候”、“某官谨状”等。

古人社交用什么代替名片?

古代名片的使用规矩也不少,出门拜客必先投名片,投了名片如果不见面,必被人们反感。明清时期等级不同的人,使用的名片也不同,最明显的区别是颜色,位高权重的人使用红色,如果是皇亲国戚就更加与众不同了,例如亲王的,名片上会写有“王”字或者别号,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尊贵。

名片的使用与一些习俗、礼仪也有关联,家中有丧事,名片上的左角会写上“制”字或四周画上黑边框。古代名片还有一个用处,可以用来拜年,年关将至,亲戚朋友过多,古代交通落后,不能一一拜访,这时可以遣派仆人携名片去拜年,称“飞贴”。有意思的是各家都会在门前贴一红纸袋,用来接“飞贴”,意为接福。“不求见面惟通谒,名纸朝来满蔽庐,我亦随人投数纸,世情嫌简不嫌虚”是诗人文征明的《贺年》对“飞贴”拜年的生动描写。

“名片“是我们老祖宗适应经济文化发展交流发明的交流工具,且与时俱进,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,随着经济发展并没有消亡,现代的名片也是由古代名片发展而来,还传到了国外,日语目前都还在使用“名刺”一词,名片可以说是我们老祖宗的发明专利了。

【相关文章】

古人社交用什么代替名片?

标签:古人  社交  名片  
THE END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112896.html
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